企业信息化建设
电子商务服务平台
 
发布信息当前位置: 首页 » 供应 » 五金 » 轴承 » 轴承附属件 »

双作用保压长千斤顶
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
单价: 1200.00元/
起订: 1
供货总量: 10000
发货期限: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2 天内发货
所在地: 山东
有效期至: 长期有效
最后更新: 2020-08-05 15:13
询价
公司基本资料信息
 
 
产品详细说明

双作用保压长千斤顶


德州市德城区亚星液压机具厂

一、液压千斤顶产品特点 液压千斤顶又称油压千斤顶,是一种采用柱塞或液压缸作为刚性顶举件的千斤顶。 简单起重设备一般只备有起升机构,用以起升重物。构造简单、重量轻、便于携带,移动方便。它有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。机械式千斤顶又有齿条式与螺旋式两种,由于起重量小,操作费力,一般只用于机械维修工作,在修桥过程中不适用。液压工程千斤顶结构紧凑,工作平稳,有自锁作用,故使用广泛。 液压千斤顶:由人力或电力驱动液压泵,通过液压系统传动,用缸体或活塞作为顶举件。液压千斤顶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。整体式的泵与液压缸联成一体;分离式的泵与液压缸分离,中间用高压软管相联。液压千斤顶结构紧凑,能平稳顶升重物,起重量大已达1000吨,传动效率较高,故应用广泛 二、液压千斤顶使用说明 用途   系列液压千斤顶广泛使用在电力维护,桥梁维修,重物顶升,静力压桩,基础沉降,桥梁及船舶修造,特别在公路铁路建设当中及机械校调、设备拆卸等方面。 使用方法   1、使用前必须检查各部是否正常。   2、使用时应严格遵守主要参数中的规定,切忌超高超载,否则当起重高度或起重吨位超过规定时,液压千斤顶部会发生严重漏油。   3、电动泵请参照电动泵使用说明书。   4、重物重心要选择适中,合理选择电动液压千斤顶的着力点,底面要垫平,同时要考虑到地面软硬条件,是否要衬垫坚韧的木材,放置是否平稳,以免负重下陷或倾斜。   5、液压千斤顶将重物顶升后,应及时用支撑物将重物支撑牢固,禁止将超高压大吨位千斤顶作为支撑物使用。如需长时间支撑重物请选用自锁式千斤顶   6、如需几只液压千斤顶同时起重时请选用同步千斤顶,除应正确安放大吨位电动千斤顶外,应使用多顶分流阀,且每台大吨位电动千斤顶的负荷应均衡,注意保持起升速度同步。还必须考虑因重量不匀地面可能下陷的情况,防止被举重物产生倾斜而发生危险。   7、使用时先将手动泵的快速接头与顶对接,然后选好位置,将油泵上的放油螺钉旋紧,即可工作。欲使活塞杆下降,将手动油泵手轮按逆时针方向微微旋松,油缸卸荷,活塞杆即逐渐下降。否则下降速度过快将产生危险。   8、本电动千斤顶系油压回缩,起重完后,即可快速取出,但不可用连接的软管来拉动超高压大吨位电动千斤顶。   9、用户使用时千万不要超过额定行程,以免损坏液压千斤顶。   10、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千斤顶剧烈振动。 三、液压升降机使用注意事项 液压千斤顶使用须知: 1:液压千斤顶在顶升作业时,要选择合适吨位的液压千斤顶:承载能力不可超负荷,选择液压千斤顶的承载能力需大于重物重力的1.2倍;液压千斤顶低高度合适,为了便于取出,选用液压千斤顶的小高度应与重物底部施力处的净空相适应,起落过程中垫枕木支持重物时,液压千斤顶的起升高度要大于枕木厚度与枕木变形之和。   2:若使用多台液压千斤顶顶升同一设备时,应选用同一型号的液压千斤顶,且每台液压千斤顶的额定起重量之和不得小于所承担设备重力的1.5倍。   3:液压千斤顶在使用前应擦拭干净,并应检查各部件是否灵活,有无损伤,在有载荷时切忌将快速接头卸下,以免发生事故及损坏部件。   4:液压千斤顶在使用前应放置平整,不能倾斜,底部要垫平,严防地基偏沉或载荷偏移而使液压千斤顶倾斜或翻倒,可在液压千斤顶底部垫坚韧的枕术或钢板来扩大承压面积,以免陷落或滑动而发生事故;切勿用有油污的木板或钢板作为衬垫,防止受力时打滑,发生安全事故;重物被顶升位置必须是安全、坚实的部位,以防损坏设备。   5:使用液压千斤顶时,应先将重物先试顶起一部分,仔细检查液压千斤顶无异常后,再继续顶升重物。若发现垫板受压后不平整、不牢固或液压千斤顶有倾斜时,必须将液压千斤顶卸压回程,及时处理好后方可再次操作。   6:在顶升过程中,应随重物的不断上升及时在液压千斤顶下方铺垫保险枕木架,以防液压千斤顶倾斜或引起活塞突然下降而造成事故,下放重物时要逐步向外抽出枕木,枕木与重物间的距离不得超过一块枕木的厚度,以防意外!   7:若重物的顶升高度需超出液压千斤顶额定高度时,需先在液压千斤顶顶起的重物下垫好枕木,降下液压千斤顶,垫高其底部,重复顶升,直至需要的起升高度。

页面信息收录情况:双作用保压长千斤顶

公司其他供应信息 | 双作用保压长千斤顶

 
更多»本企业其它产品
 
更多信息
 
行业分类

[ 供应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